新媒导读

“北京吃货”,一个专注北京美食的微信公号,在短时间即进入新媒体指数排行榜餐饮行业TOP30。它到底有何运营秘诀?它又是如何发挥自身潜力,打破垂直细分的局限性的?



对话人丨NewMedia联盟CMO、北京吃货公号运营人


最开始成立北京吃货的初衷是什么?


这要感谢袁国宝。微博当时被大家炒得挺热的,那会儿微信的商业价值还不是很明显。当时袁国宝(现在是NewMedia联盟发起人)在搜狐担任名人战略总监,就告诉我们自媒体将成为未来的主流,北京市场巨大,跟吃相关的一定会火起来,所以建议我们做北京吃货的公众号。于是我们就做了这个号。




公号运营至今,已能进入新媒体指数排行榜餐饮行业TOP30,总榜2300。你们在运营推广、内容生产方面有什么经验分享吗?


内容生产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1、纯个人运作,内容以改编为主。从其它平台寻找素材然后改编成自己的内容,只要符合新时代传播的特点,文章就会受到欢迎。


2、当自媒体越来越多,互相抄袭就成了一种常见现象,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这时候粗放式运营已经不适应了,现在需要的是深耕细作。北京吃货在这个阶段开始公司化、专业化运作,我们招募到一些传统媒体的专业写稿人才,从而保证文章质量


3、为了获得更多的优质文章并与业内人士建立更多连接,我们通过公众号、子菜单、吃货群等招募很多美食爱好者、美食专栏作家等,然后将他们统一放在一个微信群里管理。我们会定期向他们发放福利、优惠券、带着他们一起试吃等增加粘性,通过钱的激励及优质文章奖赏(主要参评指标是阅读数)形成供稿机制,我们这边内容主编只要做选稿及简单修改,从而减轻工作量并提高文章质量和数量。


从1万到10万并不难,从0到1万却很难。首批粉丝是如何吸揽的?


1、自己圈子及自媒体平台。当注册公众号后,首先先让自己的朋友进行关注,关系好的还让他们拉好友关注。同时在微博、贴吧、QQ群、豆瓣等自媒体平台不断发布北京吃货账号信息,从而吸引粉丝。


2、线下人流聚集处贴上账号信息,并给关注者奖励,从线下导流到线上,这也算早期O2O形式的一种。


3、账号优化。我们运营比较早,加上后来认证早,很快就排在微信公众号搜索最前面。现在如果搜索北京两字,北京吃货排在前五,最靠后也在前十。北京有超过2000万人口,所以当搜索时因为名次靠前且美食属于大众分类,就一定会获得很多人关注。


现在是公司化运作还是个人运营,在协作方面如何分配?


现在是公司化运作,其中有2个负责内容,1个负责商务,还有1个负责线上、线下活动。线下活动既有我们自己组织的像“万圣节大趴”,也有跟商家一起合作的试吃活动等。


内容是怎么制作的(包括选题的选择、素材的搜集等)?原创比例如何?


我们的内容规划主要有三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是北京餐厅推荐。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粉丝随时随地找到自己喜欢的美食。现在,只要在“北京吃货”后台回复北京标志性的地方(如南锣鼓巷、三里屯)或者菜品(烤鱼、麻小)就会自动推送图文给你,无论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喜欢吃的美食,同时你喜欢吃的任何菜品都可以查到相应的特色餐厅!


第二个栏目是吃货私房菜。这个栏目主要目的是教粉丝做菜的厨艺。


第三个栏目是吃货问答。主要目的是跟粉丝互动。还有就是吃货探店、餐饮老板和大厨采访,这样目的是聚集餐厅资源。另外一个栏目是跟食材相关,目的是打通用户、供应商和餐厅产业链。


“北京吃货”头条基本都是原创,总原创比例能达75%-80%。


你们粉丝定位是覆盖大北京地区30万中高端用户,选择这样一个中高端用户群体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数据显示,吃货群体有3个80%:18-35岁占比80%;女性粉丝占比60%;北京及周边地区占比80%。其实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是消费力最强的人群。北京是全国最具消费力的城市之一,18-35岁女性是最具消费力的购物群体,所以从商业价值来看,我们覆盖的也算中高端人群。


都是如何发现北京地区真正的美食?有专业试吃员,还是整合网络资料?


社群的价值体现。这个问题单靠我们自身是很难解决的,但是你别把北京吃货当作一个单纯的自媒体,而把它作为一个入口,这个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主要通过吃货平台聚集4类人群:吃货群、餐饮老板和大厨群、企业商家群。我们并非全能,所以很多地方的美食并不知道。但正是因为聚集这些人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如果你想吃到喜欢的美食,只要在吃货群里面说出位置和想吃的菜系,马上就可以得到满意的回复,因为里面有几百个人,每一个都是美食爱好者,他们分布在北京不同的地方,所以总有人对你所在的地方比较熟悉,这就是群的价值。另外我们推出了吃货口碑榜,真真正正的根据粉丝、消费者评价做真实的记录和反馈,确保发现和推荐北京地区真正的美食。


北京、吃货,两个关键字的垂直性都太强,却也意味着局限性会比较大。你们公号在选题时会不会遇到选择狭隘的问题?


我非但不觉得狭隘反而觉得更有价值。草莽阶段时全国类账号从内容发布和集聚粉丝都很简单,但当红利期慢慢过去,重度垂直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也更容易积聚行业相关人士和精准目标人群。


在运营过程中,我们集聚有餐饮老板、大厨、供应商、美食家、吃货粉丝等很多群体。甚至因为北京吃货账号我们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明星(很多明星投资餐饮,宣传时会找到北京吃货,从而建立连接)等。从内容本身延伸到整体产业链,这才是最有价值的地方。


作为一个本地垂直美食公号,粉丝增长会不会比较容易遇到瓶颈?谈一下做好垂直微信平台的经验吧。


会,这也是地方很难产生大号的缘故,数量上虽然受影响,但总体价值却不会,甚至垂直号的价值更大。这也是为何一些账号粉丝不多,却能融资上千万估值上亿的原因。


对于垂直微信平台我的建议是三点:1、尽可能早地运营和介入,并且选择商业价值最大的来做。2、专业化深耕细作,保证优质精品,从而积累粉丝。3、要从整个产业链布局来看,了解到相关人群的供需和痛点,才能更好的扮演自己角色,产生更大的价值。


其实接广告的盈利模式,会显得比较被动,你们会不会主动出击,去找一些店铺谈一些合作?现在估值如何,都有哪些合作方式?


曾经有风投评估估值上亿。因为我们的地域垂直、因为我们是强势新媒体,所以非但不被动而是每天被商家求着合作。我们则扮演筛选角色,找到最合适、用户最能接受甚至喜欢的内容和商家合作。我们偶尔也会主动找一些店铺合作,但是比较少,仅限于朋友推荐或者通过平台找到我们的商家。


对于公号下一步发展有什么规划?


去年10月25日我在国资微沙龙演讲时提到了“北京吃货”的未来规划,得到了国资委新闻中心副主任苏桂锋的盛赞。其中主要谈到两点:一方面在布局线下,另一方面在跨界合作。


线下布局主要体现在:桌牌、优惠券、吃货卡。如果“北京吃货”只靠广告收益,那么他永远是个账号,很难实现量级的突破。但是如果把账号看成一个入口,通过帐号来集聚资源,打通产业链,就有极大的市场价值。我们通过吃货探店或者跟老板、大厨专访的形式产生深入接触。然后跟餐厅商谈,只要是北京吃货的粉丝去消费,会有折扣。部分优质的的餐厅,我们还会授予北京吃货认证或推荐餐厅的荣誉。


如果明年有100个餐厅做了北京吃货认证或推荐餐厅,有500个餐厅老板或大厨通过专访建立了很深的关系,有2000家餐厅愿意给北京吃货的粉丝以8折或者更低的价格,这样产生的量级是难以想象的。


跨界这块我们正在跟清华紫光洽谈,他们做餐饮管理软件,通过免费给餐厅点餐系统来迅速抢占市场,目前已经有4万多家餐厅跟他们合作,北京就有1万多家,双方合作谈拢后我们也会顺势跟几千家北京餐厅成为战略合作伙伴,从而更好推进双方发展,以后也可能切入食材供应领域。


对于餐厅,我们既可以引流用户又可以品牌宣传同时还可以为餐厅进行后端的食材供应;对于吃货粉丝,我们既可以推荐美食又可以为粉丝谋取福利同时还可以带着粉丝一起玩;当然我们也为食材的供应商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