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4月19日凌晨,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名单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揭晓,作为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项,已经走过100个春秋。虽然是全球性知名度最高的新闻奖项,但在国内受关注热度却不尽如人意。
在清博指数官网(www.gsdata.cn)中搜索关键词“普利策”发现,近三日以来的相关文章只有约80篇,而总阅读堪堪40万+。与其他动辄数以万计的“奥斯卡”、“科比”、“papi酱”等热点相关的文章数相比,阅读量也不过其他热点的一个零头。
微博上,普利策奖似乎同样没有引起巨大的关注与讨论热度,相关兴趣主页的阅读量偏低。
在微指数中,出人意料的,“普利策”的热度指数在4月1日愚人节当天达到12427,为峰值。而后在一段时间内热度近乎为零,只在获奖名单揭晓当晚达到第二峰值7871,热度表现一般。
在“新浪新闻”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奖者为何没有多少新媒体报道?|独家分析》文章中讲到,如今,各类新媒体发展迅速,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普利策奖的评选中,从2015年的颗粒无收,到2016年的只有一家新媒体机构获奖,新媒体机构无法在普利策中占有更多比重。
文章写到,曾任普利策奖评委的哥大新闻学院教授大卫.克莱泰尔(David Klatell)指出,尽管普利策奖从2010年起吸收网媒高管担任评委,但绝大多数评委还是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高管和新闻院校的教授,他们熟知报纸和通讯社新闻的风格、模式,有丰富的研究、从业经验和成熟的评价标准。但每年并不固定的评委,对网络新闻的认知和接受时有变化,而且网媒在专业主义、权威性方面仍存在问题。
下面小新带大家一起看看,今年的普利策奖有哪些看点?
四位女记者获得“公共服务奖”!
今年普利策奖项中唯一所为网友普遍关注的,是含金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的获得者们,四位来自美联社的女记者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跟踪调查、报道了东南亚“血汗海鲜工厂”中数千位工人遭受奴役、虐待、被剥削的悲惨命运。在该篇报道下,相关部门展开调查工作,捣毁非法窝点、解救了劳工2000多名。
得益于以“英国那些事儿”、“假装在纽约”为代表的自媒体账号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进行了及时的推送,四位女记者们侠肝义胆深入虎穴,“站出来为没有话语权的人发声,用自己的工具给世界提供信息,实现了纠错的目的”,杰出的奉献精神和可贵的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得到了网友们的一致点赞。
有价值的报道仍是主流!
从1917年到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历经了百年风雨,却始终坚持“奖掖健康的新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宗旨。这100年来普利策新闻奖虽然发生了不少变化,奖项增加了,参选人群范围扩大了,不再局限于传统报纸新闻记者,纸质杂志和电子杂志的报道内容也纳入了评选范畴,甚至连剧作家、戏剧家和小说家也可以获普利策奖。然而,不变的是有价值的报道依然成为普利策新闻奖的主流倾向。在已揭晓的14个2016年获奖奖项中,有13个属于此类。
图为2016普利策突发新闻奖,路透社记者镜头下的欧洲难民危机,一位叙利亚难民抱着孩子们从一艘小船上下来。
随着信息的日益膨胀,受众对于信息的筛选能力和耐心也被培训得日益下降,传统媒体在新媒体巨大冲击的压力下,为了竞争读者和用户,报道内容也日渐趋于娱乐化和浅薄化。不少有价值的新闻报道逐渐消失,无论是报道周期长、又或者是人力物力无法支撑等主观、客观原因,这样的一种结果仍然让人惋惜。
事物的发展总会遵循潮起潮落的规律,或许在未来,经历了低迷期的有价值的报道仍然可以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