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凌晨,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先生于北京病逝。从当天的中午12时起,网络中就掀起了一场关于杨绛先生的全民纪念活动。小新利用大数据,为你盘点在这次杨绛先生的全民纪念活动中,网民都在讨论什么,以及这次社交平台纪念仪式的传播特点。




小新简单总结以下几点:


●    

爆发裂变式传播,峰值过后迅速冷却


在国内几家主流大数据平台上,以“杨绛”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相关搜索量的起伏变化情况。小新选取清博指数(www.gsdata.cn)、百度指数、微指数平台分别抓取网民检索、微博、微信数据。



相关微信数据(数据来源:清博指数)



网民检索数据(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相关微博数据(数据来源:微指数)


从这几张图可以看出,不管是百度搜索数据还是微信、微博数据,它们呈现出的总体趋势基本一致,基本可以概括为“来得快,去的也快”。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趋势,是因为杨绛先生无论是作为著名作家和翻译家身份,还是作为钱钟书先生夫人的身份,都早已被大众所熟知,因此大面积传播并不奇怪,而社会热点的关注周期也决定了这个事件不会在媒介议程中持续太久。


●    

关注群体偏向女性化、青年化


从微博搜索用户数据来看,关注杨绛先生的女性比例超过了60%,年龄群体则主要分布在19岁-34岁区间段。杨绛先生的文字风格简单、朴质、感性,却经常给人以理性的启迪,这种文章风格在女性群体中更受欢迎。同时,杨绛作为杰出女性,在公众视野中留下了淡定、从容的女性形象,也成为众多现代女性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关注人群性别结构中,女性远高于男性。



有趣的是,作为百岁老人的杨绛在年轻群体中关注度最高,这可能与《杨绛给年轻人的九句话》这篇文章或包含类似内容文章的广泛传播有关。一般来讲,青年人是社会人群中较为上进的一群人,因此想从名人、大家身上汲取养分。


●    

杨绛或将成高考作文中的素材热点


从与“杨绛”相关词中,上升最快搜索词的统计数据来看,高中生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属于他们的热点。小新表示不得不服,想当年自己还在读高中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这种对热点的敏锐性。杨绛先生身上具有非常多优秀的品质,确实在很多方面值得被人称颂及效仿。不过,如果同样一篇作文,大家都举杨绛先生的例子,恐怕却未必能在高考作文中脱颖而出。




●    

《我们仨》并非杨绛最受关注著作


这两天,伴随“杨绛先生去世”这一消息的是,“我们仨团聚了”这一令很多人为之动容的句子。小新看了某大数据致敬杨绛先生的文章中,将《我们仨》列为最受关注的著作,因为从近几天的数据量可以看到,有关“我们仨”的数据量是非常大的。




然而小新认为,考虑到目前广泛传播的“我们仨”并非全部是以书名出现,而更多的是以暖心的标语出现,因此单从这个数据量判定最受关注的著作就是《我们仨》并不科学。同时,“洗澡”一词也不仅仅只作为书名存在。


为了准确地评估杨绛先生最受关注的著作,应该要检索某书名与杨绛同时被检索的数量,并且排除近两天的极端情况。小新分别以“我们仨+杨绛”、“洗澡+杨绛”、“干校六记+杨绛”、“走在人生边上+杨绛”为关键词,搜索它们从2011年开始到2016年的数据量。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六年的时间中,关注最多的是《洗澡》,其次是《我们仨》,再次是《到人生边上》,最后是《干校六记》。别问小新为什么不把《将饮茶》等杨绛先生的所有作品加入对比,加一个冷门词条要花50大洋,小新自掏腰包买了一个,再买一个下个月就要吃土了!!!


●    

鸡汤与谣言齐飞,再次激起“网友智商”之争


在悼念杨绛先生的同时,朋友圈开始疯狂传播杨绛先生语录。每句话都有其相应的语境,而这种将作者的文章拆散,裁剪出一两句“金句”的去语境化做法,不免让杨绛先生的原话变成了鸡汤。


更有甚者,以杨绛先生的语言风格杜撰了“金句”:




这张图就已经被证实并非出自杨绛先生。


一时之间,有很多“纪念杨绛先生是在消费杨绛的去世”、“从科比退役到杨绛去世,网友的智商涨了多少”的说法,整个朋友圈可谓鸡汤与谣言齐飞,最后闹得是一地鸡毛。


●    

最好的纪念方式是完整地读完杨绛的一本书



人常说,文如其人。小新觉得,最能体现先生的文品、人品的应该是她的作品,她的坎坷人生历练、豁达的心态胸怀、淡定的待人处事之道……她的一切优点、一切缺点全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缅怀她、记住她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读她的书,深入地进入文章和时代的语境中去理解她、认识她。


喧嚣已经逐渐落下,杨绛先生真正的缅怀者们也刚刚开始以最安静的方式缅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