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由微博和清博大数据联合举办的“新媒体影响力·广州沙龙”在美丽的羊城精彩开幕!现场大咖云集,清博大数据将陆续为大家奉上各位大咖的精彩内容。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安,以《新新闻生态与媒体话语权》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张教授以不同媒体对昌平某法官被枪击的报道为例,分析了中国媒体生态的变化以及这个变化背后媒体话语权的发展趋势。




●    

专业媒体的报道方式:核实、多信源的报道


张教授指出,在法官马彩云被枪杀这个案例发声以后,我们三波媒体分别作出不同的报道。首先是专业媒体,财新网最早得到消息,他们第一时间要核实,向当事人所在法院求证。还有知情人等匿名消息源,这是我们传统媒体经常做的,即核实工作。此外,还给马彩云的手机打电话,但没有接通。最后,还给出了马彩云的资料和档案。总结专业媒体的整个流程就是核实事实、多信源的报道。


但是这篇新闻出来以后,很快就不见了,应该是有关部门压力比较大,采取了信息管控措施。


●    

自媒体的报道方式:评论和舆论动员


张教授表示,个人的平台没有多大影响力,但只要是有原生态的叙述、“有图有真相“和情绪化的调动,跟公众的情绪和情感节奏产生共鸣,就容易造成很大的影响


之前,也许某个自媒体平台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力,但是可以借助商业网站的平台进行传播和动员。在这个案例中,自媒体更多的作用是评论,通过评论进行了广泛的舆论动员。


●    

机构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微博为平台的信息突围


张教授说,我们现在有了微博,技术不仅在给公众赋权,其实也是在给政府赋权,对政府来说,这个永不落幕的发布平台想什么时候发就什么时候,想采取报道和评论组合起来的形式发也可以。@最高人民法院 微博3点15分发出来体现出信息公开及时的姿态。这个机构媒体发布的微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突围”的功能,第二天全国的消息都是据此为准。


●    

三种媒体的表现差异


1.专业媒体:追求独家报道、视图逼近真相、受限于社会控制


2.自媒体:一方面,主流信息沟通渠道受阻,法律职业共同体通过自媒体平台的集体发声,直接以评论观点影响舆论走向。另一方面,诉求表达逐步突破该起事件所涉及的社会议题范畴,从权力、法制过渡到司法改革、司法独立等。


3.机构媒体:最高法院在深夜通过官微平台对信息进行核实和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信息披露和舆论引导功能


●    

专业媒介的发展趋势


张教授引用了复旦大学黄旦教授的观点,结合丰富的案例介绍了专业媒介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


1、有位置但不必然有效力,网络关系始终以去中心与再中心进行着波浪式的涌动;


2、媒介与社会的界线消解,只有自组织自滋生的多重相互联结,看或被看互为交织,同时发生,线性因果不再存在,后果不可预见和不可逆;


3、真实、客观等理念将会重新遭到估量,由于网络关系中有着各种层面的诠释群体,意义的建构将成为重点;


4、作为一个节点,衡量专业新闻传播机构的不再是独家或者什么原创性新闻,而是接入点和到达点的数量,转化转换数据的能力和水平。


●    

新新闻生态与媒体话语权重构


在演讲的最后,张教授就目前媒体话语权的固有格局被打破、各个媒体分别被重构的现状做了总结和梳理。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专业媒体:少数中央媒体通过话语变革、借助行政优势增强话语;省市行政媒体多数面临“阵地在、人减少”的挑战;多数市场化媒体面临生存考验,主流话语权迅速弱化;


2、自媒体:微博和微信自媒体“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同步;热点事件当事人把握“情感结构”,有效设置议程;自媒体带来“个体赋权”,无法带来“结构性”赋权;广泛活跃的公共表达,使“监察式监督”成为常态;


3、机构媒体:机构媒体实现了宣传、信息传播和报道的多元功能;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实现了对政府部门的技术赋权;中央部委等机构媒体具有“边缘突破”的可能性;机构媒体的信息定制进一步消解专业媒体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