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低调上线了一个大手笔动作——文章新功能“朋友圈热文”,点击“朋友圈热文”,可以看到微信为我们挑选的10篇文章,每次下拉刷新都能看见不一样的内容。




根据微信团队的介绍,新功能通过对微信用户行为习惯的深入分析,基于用户的选择,会优先推荐用户关注公众号的文章和好友阅读过的原创文章,同时也会精选推送整个微信平台上的优质文章。


目前该功能还处于测试阶段,想体验的用户只需要将微信客户端更新到最新版本即可。




根据清博大数据《自媒体发展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新注册公众号每天还在以1.5万的速度增加。平均每70个微信用户中就有一个开通了公众账号。


微信公众号的疯狂增长,使用户获取内容的时间花费和难度日益增加。每个人在面临成百上千条未读文章时,都是很无力的,渐渐的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但是用户的需求还是存在的。


张小龙说,平均每一个微信用户每天进入朋友圈的次数在30—40次间,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用户平均每天在微信平台阅读 5.86 篇文章。“我们希望用户进入朋友圈的时间不会花费在划屏上,而是能最高效率的把想做的做完。”


“朋友圈热文”这个新功能,是根据用户阅读习惯以及微信平台上精选的优质文章推荐的。能不能改变改变用户的阅读方式,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但这个新功能,究竟有哪些优劣呢?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搬好小板凳,听小编给你分析,分析……




●    

精准推送,提升用户体验


微信作为一个全民级应用,毫不夸张地说,它的每次改动都能牵动众人的神经,因为它每次的小改动都将有可能产生深远影响,并且能给用户的使用行为或互联网生态带来巨大的改变。


此次朋友圈热文功能的出现,被认为是挑战“今日头条”的信息服务模式,即基于用户行为的信息个性化推送服务。微信的推送机制和今日头条具体有哪些相似之处或不同之处,目前由于微信方面透露较少,并不非常清楚。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或关注公众号情况,分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推送,核心逻辑也就是“投其所好”。


显然易见的是,这种推送方式优势非常多。


首先,从用户角度来讲,推送的内容与自身兴趣相关性大大提高,用户在推动阅读中能够获得更多自己想看的东西,这使得阅读体验大大提高。


其次,从内容生产者角度来讲,不用再为自己找不到受众而发愁了,只要专心生产内容,计算机算法总能够找到喜欢特定内容的受众,将内容生产者从运营、推广等繁杂的事情中解放出来,使得内容的质量能够得到保障。


最后,从微信平台方来说,朋友圈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封闭的生态,每个人的朋友圈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每个人的阅读领域,不免有些局限和狭隘,此次“去朋友圈化”的行为,从某程度上来讲,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给用户带来更优良的使用体验和更广阔的知识视野。




●    

个性化的信息存在隐患


但是,技术不是万能的,幻想只要有先进的技术就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乌托邦是不现实的。基于用户行为的信息个性化推送服务对人类社会依然存在着种种隐患。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指出,“民族”得以存在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印刷术带来的大量印刷品的出现,其中就包括新闻报纸。报纸在每天固定的时间被大量读者阅读,这是一种新的“晨祷”仪式。本来彼此无关的人们和事件,因为报纸,被人们理解为有紧密的联系:为什么各种新闻事件中的人物被排在一起?因为它们发生在同一天,因为它们发生在同一地。于是读者就通过阅读报纸,想象出了一种“共同体”,即“我们是一个民族”。


然而从目前的技术现状来看,基于用户行为的信息个性化推送服务正在割裂这种“共同体”,每个人阅读的不再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新闻,而是只会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更严重的是他眼中所能及的所有内容全是他感兴趣的内容,一些涉及关涉社会利益的公共事件很有可能被计算机算法排除在外。每个人认识的世界取决他看到的那一部分世界,而当每个人每天看到的世界都不同时,在公共事件上凝聚社会共识,恐怕就愈发艰难了。


如何在计算机算法之上,承担起社会责任,为产品注入更多的社会关怀,才能创造出一个社会鸿沟逐渐缩小的社会,而不是相反。而这或许也正是微信“去朋友圈”的初衷。


(注: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