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信朋友圈疯传一张“陈新刚寻子启事”的图片,很多人说这是现实版的“失孤”;也有人说,这其中必然有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着实霸占了我们的社交平台。
利用新媒体来找人早已不“新奇”,早在两年前,很多网站的404 not found页面都换上了寻人启事的公益广告,比如众所周知的腾讯QQ空间,利用404错误页面跳转寻人,已找回40名儿童。
2011年,彭高峰寻子事件轰动了整个微博,经过6000了多次的微博转发,彭高峰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彭文乐,随后由这一事件改编而来的两部“打拐”电影《亲爱的》以及《失孤》也被搬上了银幕,影响着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一群体。
回到陈新刚寻子事件,在清博指数平台上,以“朋友圈寻子”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搜索到1487篇相关文章,总阅读量达到了1107万+,阅读量达到10万+以上的文章共有17篇。
以“寻子”为关键词则能搜索到7473篇相关文章,总阅读量达到了2036万+,在这7473篇文章中,公众号“滦县生活网”发布的《滦县寻子第一人现身唐山南湖公园,希望万能的微友能帮帮他!!!》疑问,真实阅读量达到了335827次,比起阅读量,引人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发布时间2016年4月4日,而此次“朋友圈寻子”事件爆发却是在近三个月后的6月29日。
在清博舆情平台上以“朋友圈寻子+寻子启事”,“陈新刚+父亲”为检测词组,在传播分析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词组的舆情走势,6月29日该事件先是在微信急速达到峰值,随后微博、网页、客户端开始跟进。在该事件的媒体分布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与该事件相关的信息,微信占比为35.95%,微博占比为29.32%。
在清博指数平台搜索与“朋友圈寻子”相关的10万+热门文章,如下图所示:
可以明显的看到,这些10万+文章,多关注的是“朋友圈寻子”事件是真是假,在标题里,公安部成了出镜率较高的词语,标题中“公安部”的出现使文章更具有可信度,更能吸引人们的阅读。
对10万+文章进行标题词云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除了“朋友圈”、“寻子”、“公安部”等关键词外,“真相”、“反转”、“打拐”等体现“剧情转折”的词,则体现出了该事件话题争议的焦点。“人民日报”、“晚报”这些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媒体的介入,表明了这件事情越来越广泛的影响。
● ● ●
事件发展脉络
看完了数据,各位看官再跟随小编回顾下整件事件的发展脉络,昨日火爆侵占我们的社交平台的图片长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一经推出,就有不少网友伸出援助之手,将图片转发至朋友圈中呼吁大家一同帮忙寻找。也有部分网友对事件的真实性存在质疑。认为这样的事件是在利用大家的同情心,和以往一些类似的报道一样,结果可能是骗人的。
随后,便有网友和公众账号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反辟谣,称此事件为真。
接着,在微博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 昨日下午16:40发微博证实此事件为真,呼吁网民帮忙转发寻找。@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 也对此事件内容的真实性进行了证实。
随后,又有官方微博@辽沈晚报 等发微博称,事情虽真,但目的不纯,此次的孩子失踪案是唐山某地产公司精心包装的营销推广。这一说法暂时尚未得到官方的认证。
● ● ●
新媒体助力儿童救助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候,若有儿童被拐,地方公安机关启动侦查后,如果没有发现重要线索,通常会发一个纸质的公告。而这张纸质公告因为篇幅限制,传递的信息也很有限,除了附上孩子的照片之外,仅有孩子在哪儿丢的,什么时候丢的,有什么特征,酬谢金额以及联系方式等少量的信息。
(图片来自网络)
信息传播的低效率和高成本导致了这些救助消息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传播,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近几年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兴起,极大的提高了丢失儿童被找回的几率。
2016年5月15日,由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打拐办开发的钉钉团圆系统正式上线,建立了全国儿童失踪信息发布的官方平台。
(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该平台可以使部、省、市、县四级共5000余名打拐民警,获取儿童失踪信息后,能够第一时间上报。失踪儿童体貌特征、照片等相关信息也会通过官方微博、高德地图等渠道自动精准地推送给相关人群。
在钉钉团圆系统正式上线的十天前,@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 就已经入驻微博。5月11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 发布第一条消息:
6月1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藤县1岁儿童傅彩宇失踪,消息经过@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 发布,得到网友们自发的转发推送,20日凌晨,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傅彩宇也被警方成功营救。
截至到6月30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 已经发布了189条微博,找回几十位被拐、迷路儿童。
这次事件之所有能够传播地如此广泛,也离不开质疑声的推动。在质疑和证明的一来二往过程中,这一寻子的信息得到了最大程度地传播。
子女被拐走,对于父母而言,这无疑是莫大的打击,而寻子本也是一件令人心痛和需要众人帮助的事情,在今天,微信、微博无疑成为汇集众人力量的最好平台,因此这位父亲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传播信息方式应该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支持。
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断出现着虚假信息、炒作信息,这也不断“锻炼”、“提高”了网民们的媒介素养,养成了质疑的思考习惯。
不可否认,在信息越来越难以甄别的今天,这种质疑的精神能够让我们在信息时代生活得更加从容。但质疑应该建立在有确凿证据的基础上,否则反而会伤害到正确的信息,或是需要帮助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