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事件因尸检报告公布再次引发大众关注,清博利用大数据带你走进这纷繁复杂的“观点市场”,看看这场持久反复的讨论中都有过哪些谣言。


6月30日,雷洋案的尸检报告终于公布,再次引发大众关注。这场持续近两个月的事件因事实扑朔迷离而案情绵延,反复进入大众讨论场,在事件关注持续期较短的互联网社会中,不可不说是个奇迹。清博利用大数据带你走进这纷繁复杂的“舆论市场”,看看这场持久反复的讨论中都有过哪些谣言。


●    

“撒谎”的数据:网民忘记了雷洋?


微博作为目前最重要的公共事件传播平台之一,它的讨论量是衡量事件热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微指数平台上以“雷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明显看出这次尸检报告公布后,在微博上的关注度(7.6W)远不及当时雷洋事件被曝出时的关注度(单日峰值为19W+)。



不仅是微博,微信的数据似乎也反映出网民的“忘却”。在清博指数平台(www.gsdata.com)上以“雷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出近三天微信相关文章的阅读量只有194万+,对比当时事件爆发后三天内的相关文章阅读量(412万+),网民可以说是非常平静。



但是,网页搜索量却表现不同。从下图可以看出,此次尸检报告的公布,导致搜索量从30日开始急速蹿高,已经与该事件刚爆发时的搜索量相当。



为何“双微”和网页搜索的大数据显示出不同的趋势呢?是微博和微信“撒谎”了吗?相信微博和微信的老司机们应该对下面这两张图不陌生,数据如何“撒谎”或许就无需小编解释了。


●    

热文中的各说各话


7月1日在清博指数平台(www.gadata.com)以“雷洋”为关键词搜索从2016年5月7日至6月30日的微信文章,共得到有关雷洋话题的文章4834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有68篇(不包括两个月来已经被删除的文章),涉及最新消息“尸检结果公布”的文章因尚在传播中,数量约为7篇。


在雷洋相关话题阅读量10万+的热文中,出现频率高、被转载最多的文章依次如下图:



在雷洋事件众说纷纭的传播过程中,涉及雷洋本人的身份、雷洋是否嫖娼、雷洋死因等多个方面都出现了各种猜测,不同立场的人们各说各话,一些谣言也甚嚣尘上。


●    

身份:人大硕士?公务员?环保人士?


事件一经爆出,雷洋的身份也成为大众争论的热点之一。


5月13日,网友林中宇在他写的题为《网传雷洋因特殊身份致死》的文章中指出雷洋本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且是一名公职人员,任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生态文明中心主任。




很快,“人大硕士”、“公务员”等标签开始被不同立场的人在传播中广泛使用,更有人传言,雷洋是参与常州毒地调查的环保人士,因此惹祸上身。


其中“人大硕士”这个身份广受网友们的关注。在事件发生数日内,微信上关于雷洋之死的文章中,标题里带有“人大硕士”字眼的就有数十篇。从事件发生至今,微博话题#人大硕士身亡#的总阅读数有3.1亿。



不同身份标签直接影响着事件传播过程中舆论的关注度,也直接影响着网民对主人公是否嫖娼的猜测,继而对死因的揣度。

 

6月30日,雷洋家属代理律师陈有西发微博澄清雷洋的确切身份。



当然,也有网友在微博发声,认为正是雷洋的这些身份标签,才能让这个事件进入舆论的视野。



●    

嫖娼与死因:两个纠结的焦点


在清博指数平台上,以“雷洋”为关键词搜索,得到相关话题文章4834篇。涉及讨论“嫖娼”的文章共有385篇文章,其中阅读量在10万+以上的文章共有6篇,其中有4篇文章已被删除,余下的两篇分别是 “新闻哥”发布的《雷洋死了,人命啊!为什么非要追究他是否嫖娼?》、 “警界”发布的《硕士嫖娼案 基层工作二十年的老民警有话说》。比较巧合的是,两篇文章都以相似的态度进行结尾,如下图所示,他们在态度上倾向于雷洋在事件中有不当的行为。

 

《雷洋死了,人命啊!为什么非要追究他是否嫖娼?》文章截图

 
《硕士嫖娼案 基层工作二十年的老民警有话说》文章截图


相比以上明确不利于雷洋的两篇10万+文章来说,在这385篇文章中,标题中含有“报案书、嫖娼是栽赃”的文章共有36篇,标题呈现出相反的态度。


此外,标题为《关于雷洋涉嫖娼死亡事件,一位美国朋友的看法》的文章,共有47篇,但其中有43篇内容已经删除,不过仍有4篇阅读量相对较低的文章未删除,文章截图如下:

 

《关于雷洋涉嫖娼死亡事件,一位美国朋友的看法》文章截图

 

在这385篇文章中,《对不起,我想知道雷洋如何死亡,而非怎样嫖娼》同名标题共出现了21次。“学术中国”的这篇文章阅读量达到10万+,但已被发布者删除。而公众号“北交人生活圈”发布的该文或许因阅读量不足百而存在。

 


关于雷洋的死因,各方说法颇多。从最开始的公告称,雷洋是因顽抗而拉开车门,跳下车去摔死,随后又称在反抗途中因突发心脏病死亡,又有网友拿出视频称雷洋被警方电击而亡,不过随后这一说法被官方证实为假消息。直到6月30日下午4时检方公布尸检报告,称雷洋胃内容物吸入呼吸道致窒息死亡。


在与“雷洋”有关的的4834篇文章中,涉及“死因”的文章共有154篇,其中1万+阅读数文章16篇。从数据上来看,标题中涉及“死因”的文章数远小于“嫖娼”。一方面“嫖娼”这个词更吸引大众眼球,另一方面,或许死因的讨论比嫖娼的讨论更加敏感,所以会导致相关文章数量较少。


●    

情绪迷雾:负面情绪逐渐转正?


根据清博舆情显示,在6月30日当天,共获取微博、微信、网页、客户端等社交媒体平台中涉及到“雷洋”的相关信息2054条,其中负面话题占比41.67%(856个),正面话题占比2.73%(56个),中性话题占比55.6%(1142个)。

 


从上图可以看出,相比于之前铺天盖地式的负面评价,这次尸检报告公布后的网民态度并没有一边倒的负面,有了相当比例的正面和中性。然而是否确实如此,或许微博开放评论功能后,会得到更为准确的态度分布图。


数据没有原罪。一系列的数据呈现给我们的是客观存在的事件和人们的关注度,而社会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各种影响因素造成的偏差始终会伴随。无论如何,只要人性之光能够驾驭工具理性,就是数据作为工具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