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2016新媒体学院全国行活动杭州站圆满落幕。此次沙龙活动由微博主办,清博大数据承办。中央电视台新媒体中心主任杨继红,新华社贾奋勇,“新世相”创始人张伟,新浪微博@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张洋,新浪微博媒体与政府事业部总监于琪、李梁,清博大数据副总裁张丹峰等众多媒体大咖多维度剖析媒介融合,共同探讨“新媒体影响力”。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邓少华、都市快报副总编辑王晨郁、温州都市报副总编辑缪磊等当地媒体的重要领导人来到现场,一起探测媒体的未来。不仅如此,央视新闻、新华社、澎湃、都市快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扬子晚报等30余家媒体的新媒体负责人均参会。活动当天,近2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



(现场实况)


在此我们为你奉上大咖们的精彩发言,领悟他们关于新媒体的独特视角和最新观点。

 

以下为现场嘉宾精彩观点摘录:


 

杨继红:移动直播——电视向移动端进化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新闻部主任  杨继红)


“我非常珍惜这样的机会,坐在一起分享我们的探索,经历的痛点和所得,一旦沉淀下来,会变成我们共有的经验。”

 

央视新闻进军移动端直播以来,已进行了“2016两会”“江西暴雨”等109场直播,接下来还将进行“G20峰会”等重大直播项目。杨继红对移动直播的新闻生产定义为媒体转型的又一个风口,并展望其未来趋势。

 

央视新闻的微博账号运营了3年多,第一场移动端直播准备了半年,距离现在两个多月。关于这两个多月的多次直播顺势而为,杨继红对媒体直播有自己的感悟:“媒体和网红直播的区别就是媒体是做有价值的新闻,在移动端发起的对用户有用的、有信息量的交互传播。”

 

杨继红认为,把摄像机对准什么很关键!新闻的生命力在于,信息是有用的。移动端直播应传播对用户有用的,有信息量的新闻内容。


关注民生问题当中的痛点,解决民生领域真正的问题,从制度层面探讨解决方案,从而最后推进共生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质量。要关注社会进步中普通人的努力,要关注普通人在社会进步中所得到的普惠,要满足用户对社会进程和公共事件的参与需求。

 

移动直播让世界变得更平了

 

“7月1号我们实现无人机直播,这个非常感谢新浪微博平台,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在直播前的多次视频回传的尝试。”在沙龙现场,杨继红多次提到新浪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平台的重要性。


2016年为移动直播元年,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手机正在普及,移动直播呈现出新的变化,杨继红将其高度概括为:技术方式趋智能化,用户交互趋于实时化,话语渠道多元化,媒体渠道趋于矩阵化。


在媒体领域,央视新闻走在了时代前列,站在了直播的风口,也享受到了令媒体和媒体人艳羡的红利:“我们到目前为止直播用户累计1.02亿。我们注册用户上传平台,触达用户5.4亿。移动直播让我们感觉到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让世界变得更平了。”杨继红说。

 



媒体直播将实现大小屏双赢

 

 “在电视台做新媒体,不是把我们大屏的用户分流了,而是通过精细化的深耕,让大家对大屏的内容感兴趣,实现小屏跟大屏共生、共赢。”杨继红强调,在这样的直播元年,电视台的直播并不影响电视的流量,小屏和大屏可以实现双赢。


从央视新闻109场直播中,能够总结出来这三点:交互性、轻量级、同传感。随着技术的进步,专业组织生产,挖掘纵深内容,深耕评论区,实现移动直播的交互性,同传感和现场感。


如“九三”大阅兵中,“抬头看现场,低头看背景,抬头看热闹,低头看解读,抬头看大屏,低头看小屏”便是以上三个特征的有力彰显。


“媒体的价值在未来,更多的不是发布,而是从发布走向交互,从交互走向平台级的应用,提供给同场的观众以解读式的权威报道和权威解释。”关于媒体的未来,杨继红这样预言。


新媒体融合改变了媒体与人、媒介与人的关系。跟新浪微博等平台更多的合作,组织更多的新闻源,把平台与矩阵进行融合,形成一个云矩阵,构筑更大的新闻磁场是央视新闻的未来之路。


“未来的云矩阵是我们参与到一个新的舆论磁场,从具权威性地位的媒体到更强的舆论引导能力的舆论场的建立。我们呼吁全国视频新闻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打造这样的平台,共同在这个平台上扩大我们的影响。”杨继红说道。


贾奋勇:传统媒体实现融合发展要跨越三大障碍突破三大难点



(新华社国内部编委、副总编  贾奋勇)

 

新华视点微博账号是和新浪微博共同成长起来的。这一路走来,我们在新浪微博上取得了可观的传播效果。然而,置身传播技术和理念迅速演化的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去探索能够渗透人心的创新性方向。


所以,我今天更多的是要谈一谈我的困惑,如何科学改造传统主流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才能适应这个没有层级、没有中心的传播时代?如何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同新媒体的传播力结合起来实现媒介融合?


我们发的内容,也许数据很好看,但真正能够渗透到人心的东西有多少?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困惑,核心就是我们怎么去突破新媒体社交传播屏障。


 


融合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我们对新媒体在传播视野、传播形式、传播内容等三方面的认识误区,目前仍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忽视新媒体的有效到达、将用户视为受众、传播内容形式化、易被草根绑架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传统媒体对接社交传播有三大难点

 

传播表达跨越难、传播定位转换难、传播责任落实难,是传统媒体对接社交传播的三大难点。新媒体的话语方式同传统的表达差别极大,传统媒体在结构化的传播中,更多要体现一种涵盖一切的立场,注重大道理大主题大视角,往往缺乏具体切近的用户体会。


我们媒体要有有整合社会、引导舆论的责任,要塑造更好的舆论场和社会形象,但是现在进行得不畅,这正是因为我们的新闻实践与大众的趣味,仍然没有很好对接。

 

不竭的动力

 

党和政府的支持是传统媒体实现新时代融合发展的有力保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媒体融合的战略发展方向都是非常明确的。在这一战略框架下,传统媒体要强化融合的策略战术设计,强化问题导向。传统媒体尤其要增强自信,传统媒体品牌、人才的优势,结合广泛的PGC、UGC新闻生产以及全社会对更高新闻专业性的期待,将是媒体融合发展的不竭动力。


于琪:网红时代下的运营红利


(微博媒体与政府事业部总监  于琪)


大家好!我是微博于琪,之前我听到很多人说不了解现在的微博是什么样的,所以为了让大家更了解微博,我们举办了新媒体沙龙全国巡讲,这也是我们办沙龙的初衷,能够更好地让大家了解现在的微博。今天我主要通过3部分来跟大家进行交流分享。首先第一部分通过一些数据跟大家简单介绍下微博的现状,其次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网红时代媒体网红的运营之道,最后为大家带来了微博为媒体网红运营提供的利器。


数说微博


截止到2016年1季度,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是2.61个亿,月活用户年对年增长32%。微博的月活跃用户中移动端占比85%。日活跃用户1.2亿,日活跃用户2016年第一季度净增1400万。我们认为高活跃度的代表了微博未来的竞争力。


很多人说,现在微博感觉一线城市的用户好像没有那么强了,其实一线用户还是在稳定增长,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微博的下沉策略,引导了更多2、3、4线用户使用,截止到2015年底微博一线用户占比24%,二线用户占比26%,三线及以下用户占比50%,与一、二线用户基本持平。


目前微博上媒体官微加上媒体人共计是17万,其中媒体官微近3万,媒体人14万。这17万的账号一个月的视频播放量14亿,虽然这样看这个数字很大,但是要知道微博全站每日视频播放量就有4.7亿。这样对比来看媒体在微博上的视频生产量还是要加强的。17万账号每月长文发布量12.3万,产生23亿阅读。并且目前短视频、直播、长文都是微博红利期产品。




目前微博上最大红利产品当属直播,沈阳晚报一个东北的报纸媒体,每天在微博做10多场视频直播。如酷暑天里为网友实拍室外地上烤肉、烤鸡蛋,证明室外温度的炎热。还有直播某一个区水管爆了的突发事件直播,直播类型丰富多样。


为什么他们直播做得这么好,这里有个秘籍。就是他们的负责新媒体运营的领导是采访部主任,要求记者外采必须习惯手机直播,同时我们分析了一下移动端手机直播的方式,原来记者是现场采访,录音、然后晚上回去听录音,第二天把稿件出来落版。现在的记者采访模式变成了现场直播,然后回来之后,看直播写稿件,第二天报纸发出来落版。


生产一条内容,微博上的直播覆盖一群人,发行的时候又覆盖另外一群人,这样的内容生产方式相当于一鱼两吃,覆盖了更多用户。我们看了一下@沈阳晚报 做直播的一个月粉丝增长30多万。后面会更详细跟大家分享直播及长文的微博红利。

 

媒体网红的运营之道


媒体网红的形成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有没有我没区别:内容生产同质化,没有明显拟人的性格特征,微博内容基本上以纯文字内容为主。


第二阶段,大家熟知我:账号已有较明显性格特征,用户不用去查看账号的认证信息,只需要看到微博内容,便知道账号是属于哪个媒体的。


第三阶段,大家来找我:其实每个微博账号都有两个维度的能力,一个是影响力,一个传播力。


传播力就是一个账号发一条微博内容最大扩散的情况,就好比@新华视点 发布一个国家级的大事件,会迅速被用户传播。第二个是影响力,即一件事情发生时用户会去主动寻找哪个账号获取相关内容。就比如遇到一些突发新闻,我就会到央视新闻,看有没有直播。当遇到一些生物科普问题时,我会去寻找@博物杂志 来帮我解答。


在“网红”的风口,媒体网红的修炼需要经历动静结合的发展之路。比如在微博上做一带一路,我可能会请一些专家来做微访谈来跟用户线上交流互动,这其实在我们看来属于静态内容,同时让网友更了解一带一路,可以真的去走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以短视频或者直播的形式,为网友带来一带一路沿途不同时期的变化。


另外媒体在内容的运营上同时需要把握好泪点、痛点、槽点这三点,只有把握住槽点才可以传播出有温度的新闻。




媒体网红运营微博的利器


优质资源推荐:微博目前为媒体网红运营提供三大利器,第一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利器,大事件上的资源投入。微博不仅仅在大事件上为媒体进行资源投入,微博其实每个月都会为媒体的优质内容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推荐,每个月微博会为媒体提供价值两千多万的优质资源使用,包括了热门话题榜、热门微博、粉丝头条、tips等优质资源。


优质产品-头条文章:在微博的信息流中,头条文章会优先呈现出来。不仅如此头条文章还有一个秘密武器-涨粉,没有关注发布头条文章的媒体账号的用户只能看头条文章的一部分,所以为了看完整篇文章,读者就自然成为了你的粉丝。比如央视新闻的一条关于月球车的微博,4个小时阅读量500多万,就是得益于头条文章的力量。


风口产品-短视频及直播:微博上视频产品目前也处于红利期,红利期包括了视频会在WIFI状态下信息流内容做加权,并且微博秒拍短视频目前是连续播放的。即信息流分发时做会把喜欢视频的用户做优先视频浏览推荐。


跟短视频一样直播产品目前也会在wifi情况下优先下发给用户进行观看,不仅如此微博还在直播时为媒体提供定向PUSH,信息置顶等优质资源,使媒体直播过程中你的粉丝能够在信息流第一时间关注直播,同时可以触达海量用户。

 

张伟:“新世相”图书馆探索付费阅读



(“新世相”创始人  前《GQ》杂志副主编  张伟)

 

新世相图书馆是一种新兴的付费阅读模式,按月度服务,每月129块钱购买,提供给用户按时寄送书的服务。付129块钱之后,月初给你寄一本书,看完之后寄回来,再给寄第二本,目前已收到非常热烈的反馈。


新世相跟微博的机缘


我本人是一个活跃的微博的用户。新世相在微博上做得不久,但是我们已经做了很多非常火爆的话题和微博内容。新世相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有4次的话题过了1亿阅读量,最高有4个亿阅读量。


我们也从微博出发做内容,曾经刷爆全网,年初的时候我们做过一个最矮小姐的相关话题。短短一篇140字的微博故事引起了国内外的报道,包括百度、腾讯的头条推送等,在很多地方有很多的关注和跟进。因此,我非常认可微博这个平台的影响力。

 

“新世相”图书馆模式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点是随机性,随机性带来什么好处?大家特别期待收到下一本寄给自己的书,收到以后第一反映会到微博上来留言,以此形成微博上的话题。


第二个特点是漂流性漂流纸的东西,就是便签纸,我们鼓励读者之间的分享。


第三个特点是社交性,线上线下的系统,是为了让别人能够知道我所在的地方,并可互动成为好友。

 

张洋:体制内媒体人怎么做自媒体



(新浪微博@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张洋  张洋)

 

体制内媒体人很优秀,经过了全面的媒体教育和训练,但是要有随时转型的准备。

 

体制内的媒体人为什么要做自媒体?


新媒体目前的发展的趋势。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人都从网上获取相关的知识,这是一个事实,所以要加大力量投入到新媒体当中。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也看到了新媒体目前的发展的趋势,这是一个大背景。


延伸媒体人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影响力的确走在下降的通道,但是我们传统媒体人,必须保证我们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如何做好自媒体?


拥有一颗做好自媒体的雄心,关注细分领域,让受众在你的微博中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并且做跟踪报道,培养受众的阅读惯性。进行适当情感交流,幽默诙谐的方法拉进距离,传统媒体人可以在这些方面做延伸。


提高政治觉悟,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职业操守,做到自律,把握敏感内容的尺度。传递正能量,社会的热点同垂直细分领域四六分。


 

李梁:媒体微博可实现商业化



(微博媒体与政府事业部总监 李梁)


今天主要想跟大家说三件事,第一件事给大家介绍一下微博这个平台商业化进展情况,然后跟大家探讨一下商业化这个层面的优势在哪里?相比其他垂直生态,介绍一下我们的研究发现。

 

微博的资源和价值


微博平台拥有4800万支付用户,这是在我们平台上绑定支付宝的用户,这个群体的存在可以吸引投资,有人愿意为这样的平台付费。并且,移动端的支付用户占比较高。这是我们平台的价值所在。


微博今年1季度的净利润是1.05亿。对比去年的0.17亿,增长500%多。而且目前我们是广告主,平台广告主已经超过86万。整体营收7.7亿,广告收入6.47亿,这也是广告主微博对平台广告价值的认可。

 

微博的成长基础


微博的成长基于三大板块:我们本身的流量在增长,活跃用户、新增用户都在增长其次是广告,优化的算法承载更多的广告主;第三就所谓的“网红经济”带来新的红利,“意见领袖”一旦被认可,其商业价值便获得变现。




微博的产品开发


微博开发了微代言、微白板、小尾巴、榜单等产品。微代言非常适合地区性客户,媒体可获得三成的成本+代理的返点。


话题,适合具有运营能力的团队,在平台生态中,相比其他意见领袖,媒体的团队性和专业性决定了大家在运营能力上的压倒性优势。可为既有客户提供社交媒体营销支持,争取地域客户更多的广告投放预算。


榜单产品,适合与话题打包售卖,变为整合营销的固定标配。城市名片通过搜索推广,可以将搜索信息以更加丰富形象的形式投放到搜索结果页,将企业或机构的信息直接呈现在受众面前。


超级话题,可将媒体运营能力品牌化后进行售卖,是我们正在秘密打造的重点产品。


我们开发它的模式,是在对传统媒体的对标上。客户在传统的媒体上的广告投放可能有哪些购买模式,当他们认可了媒体的专业性和价值性,以及覆盖用户的这个有效性,微博产品便发挥了它的价值。

 

张丹峰:新媒体的未来可预见



(清博大数据 副总裁  张丹峰)

 

新媒体的未来在哪里?


VR、AR设备将革新内容供应,呈现全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将是下一代通用内容平台,垂直领域的APP崛起,需求的细分要求更专业深刻的内容生产。


无人机将以超越记者的角度报道传统意义的内容。机器新闻实现私人定制,满足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利用大数据能做什么?

 

大数据以数据为基础,正在全面渗透。数据变得公开、透明,各个领域不断突破,内容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满足受众所需要的效果。助推内容生产,进行关系匹配,再到用户人群拓展,再到服务连接,进行完备的资源整合。


挖掘不相关数据背后的相关,在焦点捕捉、关系匹配、舆情研判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清博一直做这样的事情!

 

推出WCI,结合全量微博数据和1400万公众号数据,对行业整体进行传播领域的细化研究,已成为了九大部委内部考核标准。


清博舆情,主打微信、微博的研究,梳理传播路径图、大V关系图,精准定位;并推出新机器新闻: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


清博平台,清博以大数据为基础,以新媒体数据为结合点,以工具为助推,最终以平台方式呈现。

 

大数据是未来的方向,它从传统媒体过渡到新媒体,再到未来媒体,起着绝对的作用!